香港人很少抱怨房价高?背后藏着这些原因

搜狐焦点梅州站 2025-07-22 17:14:18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这并非因为香港人对高房价“免疫”,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住房生态、资产观念和保障体系,让他们对房价的态度更理性。只要家庭月收入不超过3万港币,就能申请公屋,虽然轮候时间要3-5年,但很多人愿意等。有个在香港做程序…

提到香港房价,很多外地人的第一反应是 “高得离谱”,但在香港本地,很少听到普通人像内地人那样频繁抱怨房价。这并非因为香港人对高房价 “免疫”,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住房生态、资产观念和保障体系,让他们对房价的态度更理性。这些藏在日常里的原因,解释了为什么高房价没有成为香港社会持续发酵的 “抱怨焦点”。

住房保障体系的 “分层覆盖” 是重要基础。香港政府通过公屋、居屋等政策,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解决方案,覆盖了近一半的人口。公屋是给低收入家庭的福利房,租金低到惊人 —— 一个 30 平米的两居室,月租金只要 1500-2000 港币,仅为市场价的 1/5。只要家庭月收入不超过 3 万港币,就能申请公屋,虽然轮候时间要 3-5 年,但很多人愿意等。住在公屋的人,几乎不会抱怨房价,因为他们的住房成本被压到了最低,剩下的钱可以用来改善生活。

居屋则给了中等收入家庭 “上车” 机会。居屋价格比市场价低 30%-50%,60 平米的房子总价 300 万 - 400 万港币,首付只要 10%,贷款利率也有优惠。家庭月收入不超过 6 万港币、总资产不超过 300 万港币,就能申请居屋。有个在香港做护士的年轻人说:“工作 5 年后和伴侣一起申请到居屋,总价 350 万港币,月供 1.2 万港币,压力不大,根本不用操心商品房的高价。” 公屋和居屋像两张 “安全网”,让大部分普通家庭不用直面商品房的高房价,自然不会频繁抱怨。

房产的 “资产属性” 让有房者心态不同。在香港,超过 50% 的家庭拥有自住房,其中很多人是在房价较低时买入的。比如 2003 年非典期间,香港房价跌到低谷,当时 60 平米的房子总价 100 万港币,很多人抓住机会买房,现在房价涨到 500 万港币,资产翻了 5 倍。这些 “老业主” 不仅不抱怨房价高,反而希望房价上涨 —— 房价涨了,资产增值,哪怕以后换房,卖掉旧房也能多赚一笔。有个住在九龙的阿姨说:“家里的房子从 200 万涨到 800 万,儿子结婚时卖掉,添点钱换了套大的,高房价对我们来说是好事。”

想要了解香港买房、保险、读书和香港户口,可以添加我的微V信: LPBZ7789 专业/分析内地人怎么在香港买房,以及每一个楼盘有哪些优点缺点、香港房产政策、银行贷款政策、入户,入学、都给您讲解的实实在在。博主专注香港房产10年,向每一位客户传达真实有效的信息,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的话请添加我的薇V信:LPBZ7789 和我沟通,解决您一站式问题疑惑。

租房群体也有 “理性预期”。香港的租房市场规范且成熟,租金涨幅受法律约束(两年内涨幅不得超过 10%),而且租客权益有保障,房东不能随意解约。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租不起核心区,但能在新界租到 20 平米的单间,月租 8000 港币,加上室友合租,成本能降到 4000 港币。他们知道 “先租房后买房” 是常态,不会因为暂时买不起房就抱怨房价,反而会把目标放在努力工作、攒钱申请居屋上。有个在香港做程序员的年轻人说:“现在月薪 4 万港币,租住在元朗,每月能攒 2 万,打算 3 年后申请居屋,没觉得房价高到绝望。”

生活成本的 “平衡感” 稀释了房价焦虑。香港的高房价虽然扎眼,但其他方面的成本未必都高。比如公共交通发达,地铁和巴士覆盖全港,每月交通费只要 500 港币;菜市场的蔬菜、海鲜新鲜且价格亲民,一家三口每天买菜花 100 港币就能吃得不错;公立医疗免费,教育有补贴,这些基础开支的 “低门槛”,让人们对房价的敏感度降低。有个家庭主妇算过账:“虽然房贷每月 3 万港币,但孩子上学不用交学费,看病不用花钱,买菜也不贵,整体生活压力没想象中大。”

社会观念里的 “务实精神” 也起了作用。香港人习惯了 “小而精” 的生活,30 平米的房子能装修得井井有条,客厅兼做餐厅,卧室放下高低床,这种对空间的高效利用,让他们不觉得 “房子小” 是无法接受的事。而且香港的公共空间丰富,公园、图书馆、商场随处可见,年轻人宁愿在外面社交,也不愿宅在家里,这让 “住房面积小” 的痛点被弱化。有个年轻人说:“家里 25 平米,但楼下就是公园,周末和朋友去商场,住得小也不觉得难受。”

当然,香港并非完全没有房价抱怨,主要集中在 “夹心层”—— 收入超过居屋申请上限(月入 6 万以上),又买不起商品房的群体。但这个群体占比不高,而且他们往往有能力通过工作晋升突破购房门槛,抱怨声自然不大。相比之下,内地一些城市的房价涨幅快于收入增长,且保障房覆盖不足,租房市场不够规范,才让房价抱怨更普遍。

香港人不怎么抱怨房价高,本质上是 “有盼头” 和 “有退路”。低收入者能等公屋,中等收入者能申请居屋,有房者能享受资产增值,租房者有稳定预期。这种多层次的住房体系和理性的资产观念,让高房价被分解成不同群体的 “可承受压力”,而不是全民焦虑的源头。对香港人来说,房价高是事实,但生活有其他支撑,未来有明确路径,自然不会把抱怨挂在嘴边。

想要了解香港买房、保险、读书和香港户口,可以添加我的微V信: LPBZ7789 专业/分析内地人怎么在香港买房,以及每一个楼盘有哪些优点缺点、香港房产政策、银行贷款政策、入户,入学、都给您讲解的实实在在。博主专注香港房产10年,向每一位客户传达真实有效的信息,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的话请添加我的薇V信:LPBZ7789 和我沟通,解决您一站式问题疑惑。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