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撤辣政策后,买房风向大转变!

搜狐焦点梅州站 2025-03-28 10:23:49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三个月后,市场热度从沸腾逐渐回归理性,成交量高位回落,买家结构与购房逻辑悄然生变。“撤辣”政策实施后,香港楼市迎来了久违的狂欢。-本地vs内地:香港本土买家受高息影响置业意愿减弱,内地客成为市场稳定器,但6月…

2024年2月28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取消实施长达14年的楼市“辣招”,包括额外印花税、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这一政策调整被视为香港楼市的“破冰之举”,旨在通过降低购房成本刺激市场活力。然而,三个月后,市场热度从沸腾逐渐回归理性,成交量高位回落,买家结构与购房逻辑悄然生变。

一、政策红利引爆短期热潮

“撤辣”政策实施后,香港楼市迎来了久违的狂欢。以1000万港元房产为例,非永居买家税费从150万港元骤降至37万港元,成本降幅超75%。政策红利直接点燃市场热情,3月一手房成交同比暴涨14倍至4200宗,创1998年以来单月新高;二手市场成交量也攀升至371宗,为2021年5月以来的峰值。

内地买家成为这波热潮的主力军。数据显示,4月内地客在香港一手住宅市场的交易金额占比达57.1%,启德新盘最受青睐。部分内地客户甚至上演“扫货”一幕,有买家单周内连购10套房产。中介社群活跃度激增,线下沙龙场场爆满,丁女士等中介忙得不可开交。

二、热潮退去后的市场冷思考

然而,市场狂欢仅持续两个月便开始降温。5月一手成交回落至1400宗,较3月减少66%;6月进一步降至982宗,几乎回到“撤辣”前水平。中介社群活跃度骤降,丁女士的购房群从每日数十条咨询变为无人发言,她甚至在社交平台调侃“再不来看房就失业了”。

成交量下滑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交织:

1. 需求集中释放:政策利好集中消化了过去三年积压的购买力,尤其是内地投资客与优才计划人群的需求短期出清。

2. 新盘供应不足:开发商在政策初期加速推盘后,5月起放缓节奏,市场缺乏新增优质房源。

3. 利率与贷款收紧:美联储加息推高香港按揭成本,银行对贷款审批趋严,仅向优质客户放贷。

4. 价格博弈加剧:新盘持续降价促销(如李嘉诚旗下项目打七折),二手业主为竞争被迫“割肉”,买卖双方陷入观望。

想要了解香港买房、保险、读书和香港户口,可以添加我的微信: LPBZ7789 专业/分析内地人怎么在香港买房,以及每一个楼盘有哪些优点缺点、香港房产政策、银行贷款政策、入户,入学、都给您讲解的实实在在。博主专注香港房产10年,向每一位客户传达真实有效的信息,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的话请添加我的微信:LPBZ7789 和我沟通,解决您一站式问题疑惑。

三、市场分化与长期趋势

尽管短期热度消退,但香港楼市并未回到“撤辣”前的低迷状态。上半年一手房成交量已达2023年全年的88.1%,二手市场活跃度仍高于2021年平均水平。市场呈现明显分化:

- 新盘 vs 二手:内地买家偏好新建项目,开发商为去库存大打价格战,部分新盘价格甚至低于周边二手房,形成“价格倒挂”。

- 投资 vs 刚需:投资客因租金回报率(中小型单位达3.3%,创11年新高)与美元降息预期保持关注,刚需购房者则因经济不确定性选择观望。

- 本地 vs 内地:香港本土买家受高息影响置业意愿减弱,内地客成为市场稳定器,但6月购房比例已较4月高位下降近七成。

四、未来何去何从?

对于香港楼市的未来走向,业内观点不一:

乐观派:认为“撤辣”后市场回归常态化,楼价低位与租金上涨将吸引长线投资者,预计全年楼价温和上涨5%。

谨慎派:指出高息环境、库存压力及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可能拖累市场,预测下半年中小型住宅价格或跌10%。

值得关注的是,香港正面临结构性转型。随着人才计划推进,未来购房需求将更多来自科技、金融等领域的高净值人群,他们对中高端物业的偏好可能重塑市场格局。而美元降息时间表、内地楼市政策动向,以及香港经济复苏力度,将成为影响市场的关键变量。

总的来说,香港楼市“撤辣”如同一场快闪风暴,短暂的喧嚣后,市场正回归理性。对于购房者而言,盲目跟风已不可取,而开发商的“以价换量”策略,或许预示着香港楼市将进入一个以质取胜、分化加剧的新阶段。在这场变局中,真正的机会,可能属于那些既能把握政策脉搏,又能洞察市场本质的参与者。

想要了解香港买房、保险、读书和香港户口,可以添加我的微信: LPBZ7789 专业/分析内地人怎么在香港买房,以及每一个楼盘有哪些优点缺点、香港房产政策、银行贷款政策、入户,入学、都给您讲解的实实在在。博主专注香港房产10年,向每一位客户传达真实有效的信息,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的话请添加我的微信:LPBZ7789 和我沟通,解决您一站式问题疑惑。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