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零辣招” 一周年:内地买家狂扫 1300 亿 ?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2024 年 2 月 28 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宣布撤销所有住宅物业需求管理措施,这一被称为 “撤辣” 的举动,尤其是印花税的松绑,犹如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过去的一年里激荡起层层涟漪,深刻地重塑着香港楼市格局。
回首往昔,自 2010 年起,为了给过热的楼市降温,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香港特区政府陆续推出一系列被称为 “辣招” 的楼市调控措施。额外印花税、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等相继登场,目的是打击短期炒卖活动、遏制外来需求以及减少投资需求。这些 “辣招” 在当时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让楼市的疯狂脚步得到了控制。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楼市开始降温,“辣招” 也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2023 年 10 月,特区政府曾局部调整 “辣招”,但效果并不显著。直到 2024 年 2 月 28 日,全面 “撤辣” 的靴子落地,所有住宅物业交易无须再缴付额外印花税、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这一重大政策转变,标志着香港楼市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撤辣” 后的香港楼市,成交量迎来了明显的回升。据中原集团监测数据,2024 年,香港一手私人住宅交投或达 1.7 万宗,二手私楼交投或达 3.35 万宗,齐创 3 年新高。在这波买房潮中,内地买家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自 “撤辣” 政策公布后,看房人数大幅增加,销售中心人潮涌动。有数据显示,在 “零辣招” 的刺激下,内地买家在这一年里于香港楼市的投入金额高达 1300 亿港元。
从区域来看,九龙区在 “撤辣” 后的二手私人住宅成交量上升 46.8%,升幅为三个主要区域之中最大。一些热门楼盘,在政策公布后,内地买家纷纷出手。例如,在某高端楼盘开盘时,不少内地买家早早排队等候,开盘不久便有多套房产被内地买家收入囊中。有内地投资者一次性购置多套房产,用于投资或未来子女赴港读书居住。
想要了解香港买房、保险、读书和香港户口,可以添加我的微V信: LPBZ7789 专业/分析内地人怎么在香港买房,以及每一个楼盘有哪些优点缺点、香港房产政策、银行贷款政策、入户,入学、都给您讲解的实实在在。博主专注香港房产10年,向每一位客户传达真实有效的信息,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的话请添加我的薇V信:LPBZ7789 和我沟通,解决您一站式问题疑惑。
内地买家如此热衷于在香港购房,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政策层面看,“撤辣” 前,内地买家在香港购买物业需要缴付楼价共 15% 的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撤辣后只需缴付从价印花税,视乎物业价值由 100 港元到楼价 4.25% 不等。以一套 1000 万港元的房产为例,“撤辣” 前非香港永居人员至少需缴税 300 万,“撤辣” 后降至 37 万。这大大降低了购房成本,使得投资门槛大幅下降。
教育资源也是吸引内地买家的重要因素。香港拥有多所世界知名高校,教育体系融合了国际先进理念和丰富的学术资源。对于注重子女教育的内地家庭而言,在香港购房,能为孩子提供更便捷的升学途径和优质的教育环境。许多内地家长希望通过在香港买房,让孩子从小接受港式教育,为将来进入国际名校打下基础。
此外,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稳定的经济环境、健全的法律体系和便捷的全球贸易网络。对于内地投资者来说,在香港投资房产不仅能实现资产的全球化配置,分散投资风险,还有望从香港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发展中获得可观的收益。无论是租金回报还是房产增值空间,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不过,香港楼市也并非毫无挑战。尽管 “撤辣” 后市场热度上升,但香港楼市库存压力依然不小。香港房屋局的数据显示,未来 3 到 4 年,香港一手可售住宅单位潜在供应量约为 109000 套,创有记录以来最高。而过去两年,一手住宅年均销售量仅为 10000 套左右。如此庞大的库存,需要市场持续的消化能力。
从未来趋势看,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以及香港自身经济的发展,楼市有望进一步回暖。如果香港能够持续吸引人才流入,这些新增人口的住房需求将为楼市提供支撑。但同时,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如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冲突等,也可能对香港楼市产生影响。对于内地买家而言,在看到香港楼市机遇的同时,也需要谨慎评估市场风险,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香港 “零辣招” 一周年,内地买家的大举进入只是市场变化的一个缩影,未来香港楼市又将走向何方,值得持续关注。
想要了解香港买房、保险、读书和香港户口,可以添加我的微V信: LPBZ7789 专业/分析内地人怎么在香港买房,以及每一个楼盘有哪些优点缺点、香港房产政策、银行贷款政策、入户,入学、都给您讲解的实实在在。博主专注香港房产10年,向每一位客户传达真实有效的信息,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的话请添加我的薇V信:LPBZ7789 和我沟通,解决您一站式问题疑惑。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