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地产供应回落,市场格局将如何重塑?

搜狐焦点梅州站 2025-04-10 16:31:26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普通住宅市场陷入“越降价越观望”的怪圈:2025年第一季度,港岛二手房价格下跌0.09%,而新界东新盘却因开发商“骨折价”促销,三个月内暴涨3.36%。对于普通人来说,与其追逐短期涨跌,不如在这场变局中找到属…

香港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局。当2025年私人住宅落成量预计降至2.09万伙,较前一年减少14%时,这个以“寸土寸金”闻名的城市正面临供应与需求的深度重构。这场变局的核心,不仅是数字上的此消彼长,更是市场规则的重新书写。

一、供应端的“收缩”与“重构”

香港的土地供应从来都是个“螺蛳壳里做道场”的难题。2025年政府卖地计划仅推出8幅住宅用地,预计提供4450个单位,创15年新低。这背后既有开发商在高息环境下的谨慎投地,也有政府主动调整策略的考量——与其让土地流拍,不如暂缓供应以稳定市场信心。这种“收缩”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核心地段土地价格与房价的倒挂。例如,屯门海珠路一幅住宅地楼面地价仅1500-2000港元/平方英尺,而周边新盘售价已跌破1万港元/平方英尺,形成“面粉比面包便宜”的奇特现象。

但供应收缩并不意味着全面短缺。过去三年累计竣工的4.1万套私楼仍在消化中,加上未来四年10.7万套的潜在供应,市场整体仍处于“结构性过剩”状态。这种过剩在豪宅市场尤为明显:港岛区积压了126幢独立屋和600个豪宅单位,开发商不得不通过降价30%甚至提供“先住后买”的付款安排来加速去化。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北部都会区的“造城运动”——新世界与招商蛇口合作开发的粉岭项目动工,预计提供2300个单位,试图通过产业协同(如新田科技城)吸引购买力。这种“收缩”与“扩张”并存的格局,正在重塑香港楼市的地理版图。

二、需求端的“撕裂”与“迁移”

当供应端在“收缩”与“重构”间摇摆时,需求端也在经历剧烈分化。一方面,豪宅市场因投资移民政策放宽出现回暖,九龙区逾5000万港元的一手住宅成交量同比增长20.5%,买家以高净值人士和内地投资者为主。另一方面,普通住宅市场陷入“越降价越观望”的怪圈:2025年第一季度,港岛二手房价格下跌0.09%,而新界东新盘却因开发商“骨折价”促销,三个月内暴涨3.36%。这种分化背后,是购房者对“核心地段抗跌性”与“新兴区域性价比”的权衡。

需求迁移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租金倒逼购房”。2024年核心地段租金回报率升至4%,东涌映湾园等屋苑租金涨幅超过10%,年轻人不得不选择合租或偏远地区。这种现象在北部都会区尤为明显:随着河套科创园的建设,落马洲附近租金三年累计上涨25%,迫使部分租客转向购房市场。但高利率(新批按揭利率3.5%)和非永居买家30%的印花税,仍像两道高墙,挡住了多数人的置业之路。

三、政策博弈的“短期刺激”与“长效阵痛”

为应对市场变局,政府正陷入“救市”与“防风险”的两难。2024年“撤辣”政策取消额外印花税后,一季度新房成交量暴涨21.6%,但二手市场仍低迷。开发商趁机推出“限时折扣”“首付分期”等促销手段,新界东新盘甚至以1万港元/平方英尺的价格“割肉”,而港岛南岸项目却因库存积压跌至2万港元/平方英尺。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虽能缓解短期压力,却也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更深远的影响来自北部都会区的长期规划。未来五年,这里将有6万套房屋落成,新田科技城首阶段用地预计2026年推出。但土地回收阻力依然巨大:粉岭高尔夫球场176公顷土地规划建1.2万套公屋,却因环保组织阻挠停滞。与此同时,政府提出的“明日大屿”填海计划虽能提供15万-26万套住宅,但6240亿港元的成本和十年工期,让这个“终极解决方案”更像是一个遥远的愿景。

想要了解香港房产、保险、读书和香港户口,可以添加我的微信:zts650专业/分析内地人怎么在香港买房?以及每一个楼盘有哪些优点缺点、香港房产政策、银行贷款政策、入户,入学、都给您讲解的实实在在。博主专注香港房产10年,向每一位客户传达真实有效的信息,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的话请添加我的微信:zts650和我沟通,解决您一站式问题疑惑

四、市场格局的“分化”与“新生”

在供应收缩与需求迁移的双重作用下,香港楼市正在形成三大新趋势:

1. 区域价值重构:传统核心区“有价无市”,新兴区域“以价换量”。例如,尖沙咀商铺租金较疫情前腰斩,却吸引瑞幸咖啡、名创优品等内地品牌入驻;而新界东因靠近北部都会区,成为开发商“价格战”的主战场。

2. 产品类型迭代:小户型、高性价比住宅成为主流。2025年新盘平均面积降至48平方米,较十年前减少23%,开发商甚至推出“纳米单位”(15-20平方米)吸引年轻买家。

3. 资本流向分化:资金从住宅市场转向商业地产和创科领域。政府预算案中,10亿元设立人工智能研发院,37亿元加速河套园区基建,这种“产业+地产”的模式,正在改变资本的配置逻辑。

五、普通人的“生存法则”

对普通购房者而言,这场变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核心区:适合长期持有,但需警惕流动性风险。例如,西半山豪宅“21 BORRETT ROAD”单价6.2万港元,却因总价过高陷入“成交停滞”。

新兴区域:关注北部都会区交通配套进展,优先选择靠近地铁站的项目。例如,东涌新盘虽偏远,但地铁东涌线扩建后通勤时间将缩短至30分钟。

政策红利:把握“乐建居”“港人首次置业”等计划,这些项目以市价5-6折出售,但申请人数往往是供应量的数十倍。

香港楼市的这场博弈,本质上是土地垄断、资本流动与政策调控的三重角力。当供应回落成为新常态,市场格局的重塑不仅是价格的波动,更是游戏规则的改写。对于普通人来说,与其追逐短期涨跌,不如在这场变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确定性”——无论是核心区的抗跌资产,还是新兴区域的潜力股,亦或是政策红利的窗口期,都需要用更长远的眼光去审视和把握。毕竟,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时间和耐心或许比资金更重要。

想要了解香港房产、保险、读书和香港户口,可以添加我的微信:zts650专业/分析内地人怎么在香港买房?以及每一个楼盘有哪些优点缺点、香港房产政策、银行贷款政策、入户,入学、都给您讲解的实实在在。博主专注香港房产10年,向每一位客户传达真实有效的信息,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的话请添加我的微信:zts650和我沟通,解决您一站式问题疑惑。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