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居屋”和商品房有啥不同?能自由买卖吗?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香港的房价地图始终勾勒着鲜明的价值梯度,2025 年三季度 “撤辣” 政策与低利率环境的双重作用下,这种区域差异愈发清晰。全城房价在多元市场力量中呈现稳步回暖态势,而 “居屋” 与商品房作为香港住房体系中并行的两大形态,前者承载着 “资助置业” 的民生功能,后者遵循市场化配置逻辑,两者在属性定位、价格机制、流通规则上的深层差异,不仅划分了不同的需求群体,更折射出香港平衡 “住房保障” 与 “市场活力” 的治理思路。厘清两者的核心区别及居屋的买卖规则,是理解香港住房分层与置业路径的关键。
居屋与商品房的本质分野,始于属性定位的根本不同。居屋全称为 “居者有其屋计划”,是香港房屋委员会自 1976 年起推出的资助出售房屋,核心目标是帮助 “夹心阶层”—— 即收入超出公屋申请上限、却无力负担商品房的中等收入家庭实现置业。这类房屋由房委会统一规划建设,土地多为政府无偿或低价拨给,开发过程严格控制成本,不含市场化利润,本质是 “政策福利性资产”。2025 年推出的新一期居屋,如位于新界沙田的 “沙田愉德苑”,实用面积 400-600 平方呎(约 37.2-55.7 平方米)的单位,售价集中在 250 万 - 400 万港元,精准匹配中等收入家庭的预算。
商品房则是完全市场化的商品,由私人开发商通过拍卖或招标获取土地,自主规划建设并按市场供需定价,核心属性是 “投资与居住双重载体”。开发商在定价时需覆盖土地成本、建设成本、融资成本及利润空间,价格随区域价值、市场热度、产品定位动态波动。同属沙田区的商品房项目 “沙田新城市广场三期”,实用面积相近的单位售价达 800 万 - 1200 万港元,是同区域居屋的 2-3 倍,两者价差的核心正是 “政策补贴” 与 “市场溢价” 的本质区别。
价格机制与购买门槛的差异,进一步拉大了两者的受众边界。居屋的定价遵循 “成本加成” 原则,以 “可负担性” 为核心,售价通常比同区域同品质商品房低 30%-50%,且每一期居屋的价格上限会根据家庭收入中位数动态调整。2025 年新居屋的售价上限设定为家庭月收入的 40 倍左右,如一个月收入 5 万港元的三口之家,可负担的居屋总价约 240 万港元(按 20 年期按揭、月供不超过收入 40% 计算),恰好覆盖新界区域的居屋价格区间。更关键的是,居屋申请设有严格的收入与资产限额:2025 年绿表申请人(公屋租户或符合条件的公屋轮候人士)家庭月收入上限为 5.5 万港元,资产上限为 85 万港元;白表申请人(非公屋家庭)家庭月收入上限为 4.5 万港元,资产上限为 75 万港元,这种筛选机制确保资源精准投向真正需要资助的群体。
商品房则无任何收入或资产门槛,无论是高净值人群、跨境投资者还是普通家庭,只要具备支付能力即可购买,定价完全由市场决定。核心区商品房的价格高度依赖稀缺资源,如港岛中西区的海景商品房,因聚集了国际金融机构、顶尖学校与高端商业配套,实用面积呎价可达 4 万 - 6 万港元,一套 1000 平方呎的单位总价超 4000 万港元,远超居屋的价格天花板;而新界偏远区域的刚需商品房,呎价约 1.1 万 - 1.5 万港元,虽与居屋价差缩小,但仍无资格限制,任何人都可参与交易。这种 “无门槛 + 高弹性” 的特征,让商品房成为资产配置与品质居住的主要选择。
产权限制与流通规则的不同,是两者最具实操意义的差异,也直接回答了 “居屋能否自由买卖” 的核心问题。居屋的产权并非完全自由,而是存在 “限制期” 与 “补地价” 的双重约束,未满足条件前无法像商品房一样自由流通。根据现行政策,居屋业主在购入后需经历 “5 年限制期”:限制期内若需转售,仅能通过两种方式 —— 一是按 “原价或房委会评估价” 卖回给房委会,且需退还已享受的政策优惠(如折扣金额);二是在 “居屋第二市场” 出售给符合绿表或白表资格的买家,无需补地价,但买家需通过房委会资格审查。例如 2020 年购入的沙田愉德苑居屋,若业主在 2023 年(限制期内)转售,若卖给绿表买家,成交价需经房委会审核,且不能高于同期同类型居屋的定价标准,无法享受市场溢价。
限制期届满后(即购入满 5 年),居屋业主可选择 “补地价” 以获得完全产权,补地价金额按房屋当时的市场估值与原购价的差额计算,通常为估值的 30%-50%。补地价完成后,该居屋即转化为 “等同于商品房的完全产权物业”,可在公开市场自由买卖、出租或抵押,不再受任何资格限制。以 2020 年 250 万港元购入、2025 年估值 500 万港元的居屋为例,补地价金额约为(500 万 - 250 万)×40%=100 万港元,缴纳后业主可按 500 万港元的市价在公开市场出售,与商品房交易流程完全一致。2025 年数据显示,香港约有 35% 的二手居屋已完成补地价,这些物业在二手房市场中与商品房同台流通,仅在楼龄、户型上存在差异,价格也逐步向同区域商品房靠拢。
想要了解香港买房投资、保 险、读 书 和 香 港户 口,可 以 添 加 我 的 微 信 : ypsgf9999 专业/分析内地人怎么在香港买房?以及每一个香港楼盘有哪些优点缺点、香港房产投资政策、银行贷款政策、入户,入学、都给您讲解的实实在在。博主专注香港房产10年,向每一位客户传达真实有效的信息,如 果 需 要 了 解 更 多 的 话 请 添 加 + 我 的 信 : ypsgf9999 我 沟 通,解 决您 一 站 式问题疑惑。
 
商品房则自始至终拥有完全产权(租赁地契物业需遵循续期规则,但流通不受限制),业主可在购入后随时在公开市场转售,无需审批或补价,交易流程仅需完成产权过户、缴纳印花税等常规手续。如业主购入一套 1000 万港元的商品房,次日即可以 1100 万港元转售,只要买卖双方达成协议,无需任何第三方机构审核,这种 “高流动性” 是商品房作为投资品的核心优势。2025 年 “撤辣” 后,商品房的流通效率进一步提升,核心区优质商品房的平均挂牌周期从 “撤辣” 前的 60 天缩短至 45 天,部分热门楼盘甚至挂牌一周内即可成交。
两者在居住体验与附加价值上的差异,也影响着置业选择。居屋多为高密度大型屋邨,户型设计以实用为主,公共空间较小,物业管理费较低(通常为每平方英尺 1-2 港元),但配套设施相对基础,多为社区公园、小型商场等;商品房则更注重品质与圈层,高端商品房项目常配备会所、泳池、健身房、私人花园等设施,物业管理费较高(每平方英尺 3-6 港元),且多位于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的核心区域或景观稀缺的地段。如九龙启德的商品房项目 “启德壹号”,不仅毗邻启德体育园与地铁站,还拥有天际会所与空中花园,而同区域的居屋项目 “启德德朗苑”,虽位置相近,但配套设施仅满足基础需求,两者的居住体验差异显著。
从政策导向来看,居屋与商品房分别承担着 “保障” 与 “市场” 的双重功能,共同构成香港住房体系的完整生态。居屋通过政策补贴与资格筛选,为中等收入家庭提供 “上车门槛”,避免其被高房价排除在置业市场之外;商品房则通过市场化竞争,满足高收入群体的品质需求与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同时为政府提供土地拍卖收入,反哺公共住房建设。2025 年,香港政府计划新增 1.2 万个居屋单位,同时通过土地拍卖供应 1.5 万个商品房单位,这种 “保障与市场并行” 的供应结构,正是香港应对住房问题的核心策略。
对置业者而言,选择居屋还是商品房,本质是对 “性价比” 与 “自由度” 的权衡:若符合居屋申请资格,且预算有限、注重居住实用性,居屋的低价格与稳定属性是优选;若追求居住品质、资产流动性或无资格申请居屋,则商品房更能满足需求。需特别注意的是,居屋的 “限制期” 与 “补地价” 成本需纳入长期规划,若业主计划短期内置换或投资,未补价居屋的流通限制可能带来不便;而商品房的高价格与市场波动风险,也需投资者谨慎评估。
在香港梯度分明的房价地图中,居屋与商品房并非对立关系,而是覆盖不同需求的互补选项。居屋以政策之力为中等收入家庭打开置业之门,商品房以市场之力满足多元居住与投资需求,两者共同支撑起香港住房体系的平衡与稳定。读懂两者的差异与居屋的买卖规则,不仅能帮助置业者找到适配的路径,更能理解香港在 “高房价” 与 “民生保障” 之间寻求平衡的深层逻辑。
想要了解香港买房投资、保 险、读 书 和 香 港户 口,可 以 添 加 我 的 微 信 : ypsgf9999 专业/分析内地人怎么在香港买房?以及每一个香港楼盘有哪些优点缺点、香港房产投资政策、银行贷款政策、入户,入学、都给您讲解的实实在在。博主专注香港房产10年,向每一位客户传达真实有效的信息,如 果 需 要 了 解 更 多 的 话 请 添 加 + 我 的 信 : ypsgf9999 我 沟 通,解 决您 一 站 式问题疑惑。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