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资本投资者计划”能买房吗?投资门槛是多少 ?

搜狐焦点梅州站 2025-10-31 15:49:56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若投资者选择纳入房地产投资,需在2700万港元金融资产额度中进行抵扣:如投入1000万港元购买豪宅(按上限计),则需将剩余1700万港元配置于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若同时购入1500万港元的非住宅物业,则金融…

香港的房价地图始终勾勒着鲜明的价值梯度,2025 年三季度 “撤辣” 政策与低利率环境的双重作用下,这种区域差异愈发清晰。全城房价在多元市场力量中呈现稳步回暖态势,而 “资本投资者计划” 作为香港吸引全球高净值资金的核心政策工具,其对房地产投资的包容态度与明确门槛设置,不仅为境外资本提供了置业路径,更折射出香港平衡 “人才引进” 与 “市场稳定” 的深层逻辑。厘清该计划中房产投资的可行性与门槛细节,成为高净值人群规划跨境资产配置与身份布局的关键。

“资本投资者计划” 能否买房的答案并非简单的 “能” 或 “否”,而是存在严格的品类限制与额度约束,这一规则在 2025 年 9 月的政策优化中得到进一步明确。根据特首新政,该计划允许投资两类房地产:非住宅房地产与符合价格门槛的住宅房地产。非住宅物业的投资范围涵盖写字楼、商铺、工业大厦、车位等商业用途物业,且取消了成交价限制,仅设置 1500 万港元的计入额度上限 —— 这意味着即便购买价值 2000 万港元的中环写字楼,在核算投资总额时也仅按 1500 万港元计。住宅物业则需满足 “单一成交价≥3000 万港元” 的硬性条件,这一门槛较此前的 5000 万港元大幅下调,恰好覆盖了港岛南区、九龙塘等传统豪宅区的主流价格段,如浅水湾一套实用 1800 呎(约 167.2 平方米)的海景公寓,当前成交价约 3200 万港元,正符合投资准入标准。

值得警惕的是住宅投资的 “额度折让” 规则:无论购买的豪宅实际成交价多高,计入计划总投资额度的上限始终为 1000 万港元。例如投资者以 4000 万港元购入九龙站天玺顶层单位,仅能将其中 1000 万港元纳入合规投资总额,剩余 3000 万港元需通过其他获许资产补足。这一设计既保留了房产作为 “身份象征与资产保值载体” 的吸引力,又通过额度限制避免资金过度涌入住宅市场,与 2025 年 “撤辣” 政策侧重激活整体楼市的导向形成互补。此外,计划明确排除了 “楼花” 投资,仅允许购买已取得入伙纸的现楼,且物业需在香港境内、由申请人全资持有,这与普通购房者可选择预售项目的灵活性形成鲜明对比。

该计划的核心门槛在于 3000 万港元的总投资额度,这一数字并非单一资产的要求,而是需按 “金融资产 + 科创投资 + 房地产(可选)” 的固定结构分配。具体来看,3000 万港元由三部分构成:至少 2700 万港元的金融资产、300 万港元的科创类投资,而房地产投资可作为金融资产的部分替代选项,但存在严格额度限制。金融资产的投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港股股票(蓝筹股、红筹股及中小企业股均可)、香港政府或外汇基金发行的债券、银行 1 年期以上大额存单(上限 300 万港元)、证监会认可的公募基金与 REITs,以及风险较高的后偿债项和有限合伙基金(私募基金投资上限 1000 万港元)。

科创投资则是 2025 年政策新增的强制要求,投资者需将 300 万港元足额投入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指定的 “创科基金”,该基金重点投向硬科技、生命科技及绿色科技领域,且投资周期与居留签证有效期绑定,期间不得提前赎回。若投资者选择纳入房地产投资,需在 2700 万港元金融资产额度中进行抵扣:如投入 1000 万港元购买豪宅(按上限计),则需将剩余 1700 万港元配置于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若同时购入 1500 万港元的非住宅物业,则金融资产仅需补足 1200 万港元即可满足要求。这种 “房地产 + 金融 + 科创” 的组合模式,既降低了单一资产波动的风险,又实现了香港 “引资” 与 “产业升级” 的双重目标。

想要了解香港买房投资、保 险、读 书 和 香 港 户 口,可以 添 加 我 的 微 信 : ZTS650 专 业 /分析内地人怎么在香港买房?以及每一个香港楼盘有哪些优点缺点、香港房产投资政策、银行贷款政策、入户,入学、都给您讲解的实实在在。博主专注香港房产10年,向每一位客户传达真实有效的信息,如 果 需 要 了 解 更 多 的 话 请 添 加 + 我 的 微 信: ZTS650 和 我 沟 通, 解 决 您一站式问题疑惑。

除资金门槛外,申请人还需满足基础资格条件,这是参与计划的前提。年龄需满 18 周岁且无犯罪记录,更核心的是资产证明要求:申请前两年内,个人或家庭净资产需持续不少于 3000 万港元,且该资产需为 “可自由调动的流动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等,房地产市值可计入但需扣除按揭贷款部分。例如内地企业家若持有价值 5000 万人民币的上海房产(无按揭),按 1:0.9 的汇率折算约 4500 万港元,再叠加 1000 万港元银行存款,即可满足净资产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该计划不强制申请人在港居住或工作,仅需在 7 年居留期内维持 “通常居住” 关联,如保留香港住所、子女在港就读或定期在港纳税等。

投资完成后的续签与永居转化,同样与资产维持情况紧密挂钩,这构成了门槛的 “隐性部分”。首次获批后将获得 24 个月居留签证,续签采用 “2 年 + 3 年 + 3 年” 的模式,每次续签前需通过投资推广署的合规审核:核心是确保 3000 万港元的投资组合市值不低于初始额度(市场波动导致的亏损无需补足,但需维持资产类别合规),同时提供经济贡献凭证,如股票交易印花税缴纳记录、物业租金收入报税证明等。转永居的关键条件是 “连续居住满 7 年”,但允许短期离港,只需能证明与香港的持续联系 —— 某内地投资者通过该计划购入西半山豪宅后,虽主要在内地工作,但因保留香港住址、每月缴纳物业差饷并为家庭佣工缴纳强积金,7 年后成功获批永居。

对比其他投资路径,该计划的房产投资存在独特的成本与收益平衡。从成本端看,除 3000 万港元本金外,还需承担交易税费:购买 3000 万港元住宅需缴纳 3.75% 的从价印花税(约 112.5 万港元)、律师楼产权过户费(约 2 万 - 5 万港元);持有期间需支付差饷(约为物业估值的 3%)与物业管理费,如浅水湾豪宅月管理费通常达 8000-12000 港元。收益端则包含双重回报:资产增值与身份红利 ——2024 年至今,香港豪宅均价涨幅达 18%,若购入的 3000 万港元住宅 3 年后升值至 3540 万港元,即可实现 540 万港元的资本利得;同时通过居留签证可享受香港的低税率政策(薪俸税最高税率 17%)与全球 168 个国家和地区的免签待遇。

需特别注意计划与普通购房的核心差异:普通内地买家在 “撤辣” 后可直接购买任何住宅,但无法通过购房获得居留权;而资本投资者计划虽允许买房,但需捆绑大额金融与科创投资,本质是 “以资产换身份” 的交易。2025 年政策优化后,住宅门槛降至 3000 万港元,使得 “买房 + 身份” 的组合吸引力显著提升 —— 据投资推广署数据,新政实施首月,该计划收件量环比增长 42%,其中 65% 的申请人明确表示将纳入住宅投资。

在实际操作中,投资者常陷入 “额度分配误区”。例如有申请人计划以 3000 万港元全额购买住宅,却忽视了 “仅计 1000 万港元” 的规则,导致剩余 2000 万港元投资缺口,最终因未能在获批后 180 天内完成资产配置而失去资格。正确的配置逻辑应是:若预算 3000 万港元且希望包含房产,可选择 1000 万港元住宅(实际成交价≥3000 万港元,需额外准备 2000 万港元购房款)+1700 万港元蓝筹股 + 300 万港元创科基金,总投入虽达 4000 万港元,但符合计划的 3000 万港元额度要求。

读懂 “资本投资者计划” 的房产规则与门槛本质,是理解香港 “引资策略” 的关键。它并非简单的 “买房送身份”,而是通过 3000 万港元的结构化投资要求,筛选出既能为金融市场与科创产业注入资金,又能尊重本地楼市秩序的高净值群体。在 2025 年低利率与资产全球化配置的浪潮下,该计划为内地富豪提供了 “资产保值 + 身份升级” 的双重路径,但决策前必须厘清三个核心问题:是否满足 3000 万港元净资产与额外购房资金储备?能否接受 7 年投资锁定期与续签合规要求?是否认可房产投资的 “额度折让” 成本?唯有平衡好资产流动性、身份需求与投资回报,才能在香港梯度分明的楼市与政策框架中实现预期目标。

想要了解香港买房投资、保 险、读 书 和 香 港 户 口,可以 添 加 我 的 微 信 : ZTS650 专 业 /分析内地人怎么在香港买房?以及每一个香港楼盘有哪些优点缺点、香港房产投资政策、银行贷款政策、入户,入学、都给您讲解的实实在在。博主专注香港房产10年,向每一位客户传达真实有效的信息,如 果 需 要 了 解 更 多 的 话 请 添 加 + 我 的 微 信: ZTS650 和 我 沟 通, 解 决 您一站式问题疑惑。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